1月31日,四川隆昌雙鳳鎮,三歲的小孩跟龍頭合照。 記者 肖祥丹 攝2月4日,游客在龔灘古鎮游玩。記者 蔡力 攝2月2日,市民在綦江石角爬山。記者 唐浩 攝2月2日,四川省自貢市,彩燈公園漂亮的花燈。 記者 周舒曼 攝
  足尖
  上的年味
  甲午之年,馬蹄疾。
  不論是到田間地頭找青蛙草討個好彩頭,還是到古鎮上尋找傳承千年的年俗;不論是登山祈福、祭祀祖先,還是收到公交司機送上的中國結和祝福;不論是猜燈謎,還是賞燈會……迎新之際,不管你走到哪裡,處處都充滿了濃濃的年味。
  商報記者 肖祥丹
  不知是長大了,還是心境變了,城市的紅燈籠掛起,你仍懷念著兒時獨有的過年味道。祭竈、拜菩薩、祭祖、守歲、吃春捲……這些年俗給了“年”一個莊重的儀式,年俗“走”過,方纔感覺過年。
  大年三十中午,一家人吃完團年飯,我和母親回老房子貼春聯。老房子位於四川隆昌和內江交界的村裡。時光荏苒,十幾年過去了,老家大院子里野草漫過傾頹的土牆。水泥路穿過的田間地頭,腦海裡仍記得某年春節曾被自己用鞭炮“折騰”出的一個個大洞。
  紅燈籠掛起,紅對聯貼起,鄰居小院里年輕人打牌聊天熱鬧非凡。年味兒逐漸散髮開來。田埂上、地里,幾名老人正拿著鐮刀低頭拱背尋找著什麼。
  “找青蛙草(當地人的叫法)。”7旬的莫婆婆滿臉堆著笑說,找三棵帶根的青蛙草加一棵青蔥,清洗乾凈放到加滿水的水缸里,吃了水缸里的水寓意來年不生病。莫婆婆說,習俗是老祖宗傳下來的,只是為來年討個健康的彩頭,不過青蛙草確實可以清熱解毒。“每年這天下午找青蛙草,50多年沒變過,不過今年這草難找。”莫婆婆笑著說,再仔細找,給全家討個福,減少病痛。
  一路上莫婆婆回憶著過年的往事,那時不富裕,過年變得特歡樂。甘蔗是招待貴客的,也是拜年的禮物。春聯是家裡老人用毛筆寫的。
  如今很多習俗能省就省了,不過老家的人仍在堅持,初一上午給逝去的親人拜年,下午到鎮上看舞龍,初二開始走親串友。“走過”這些習俗才叫真正過年。這種習俗是傳承,有尊敬緬懷的情愫,也有對家人的願景和祝福。
  走進古鎮尋年味 喝土家油茶
  時間:正月初五 地點:龔灘古鎮
  走進古鎮尋年味 喝土家油茶
  商報記者 蔡力
  正月初五(2月4日)一大早,我就和朋友們前往坐落於烏江與阿蓬江交匯處的龔灘古鎮,這座有1700多年曆史的古鎮雖然經過一次復建搬遷,但古樸的建築風格和土家族的豪邁熱情,仍然讓我嚮往。
  經過近5個小時車程,4日下午1點我們到達了龔灘古鎮的入口,眼前是藍綠色的烏江,一江之隔的對岸是貴州,看著這樣的自然風光,心情也變得格外放鬆。打電話和客棧老闆聯繫,老闆熱情地指路,到達客棧後卸下行李,我們出門開始領略古鎮的年味。
  依山而建的龔灘古鎮,雖然游客不多,但很多客棧仍舊開門迎客,門前掛著大紅燈籠。街邊的小攤上,熱騰騰的滷豆腐和滷雞蛋香味撲鼻而來。賣滷豆腐的陳老闆介紹,豆腐是土家族人過年時必備的菜,過年前一天,他們將豆腐做成各種形狀,用油炸後的豆腐更加香甜可口。
  復建搬遷後的龔灘古鎮,保留了不少原汁原味的老建築。我們迷路時,一棟老屋裡走出一位阿姨熱情地給我們指路,還介紹起自己的老屋。阿姨姓劉,她告訴我們,這棟老屋是復建時原封不動地搬過來的,整棟房屋都沒有釘子,靠卯榫結構修建起來。看著窗戶上精緻的雕花和木紋,讓我們深感將這些藝術品保留下來是一件幸福的事。
  看到我們對老屋感興趣,劉阿姨便搬出板凳讓我們坐下休息,她又開始介紹土家族過年的風俗。她說,土家族過年比漢族過年要早一天,即月大過臘月二十九,月小過臘月二十八,他們將這種比漢族提前一天的過年方式叫做過趕年。“傳說這樣過年是為了抗擊倭寇。”劉阿姨說,不管怎麼說,感覺年更長了,也更開心了。
  告別劉阿姨,我們繼續在古鎮搜索,走累了,進入一家小店休息,一人點了一份土家油茶,油茶端上來時,我們發現和平時吃的油茶完全不同。店老闆王先生告訴我們,土家油茶是用茶油、茶葉、花椒、胡椒、生姜絲、食鹽等材料製作而成,搭配花生米和苞米花同食,過年時還搭配血豆腐,既營養又健康。聽完老闆的介紹,我們也喝完了一碗油茶,沒想到王老闆二話不說又給我盛了一碗。他說,土家族人豪邁熱情,都不會讓客人餓著肚子離開。
  登高祭祖 成傳承年俗新時尚
  時間:正月初三 地點:北碚縉雲山
  登高祭祖 成傳承年俗新時尚
  商報記者 餘常海
  每年春節,北碚市民都有登縉雲山祭祀先祖的習俗。正月初三上午,不少市民出現在縉雲山登山步道起點處,他們中有白髮蒼蒼的老人,有風華正茂的青年,還有稚氣未脫的孩童。
  家住北碚城南的張凰芬,每逢春節,都會與家人一起登上縉雲山高處祭祀祖先,為家人祈福。
  張凰芬說,自己家以前住在縉雲山山腰,每到春節,家人都會回家團圓,正月初二一起登山祈福、祭祀祖先。上個世紀90年代,張凰芬與家人搬到了縉雲山山腳的城區居住,但每逢春節,登山的年俗卻流傳了下來。
  “祭祖,是不忘祖先的傳統,所以每到春節,家人團圓後都會看望安葬在縉雲山上的先祖。”張凰芬的四兒子胡志祥說,祭祀先祖是中華民族不忘本、講孝心的傳統,家鄉人每到春節都會這樣做。
  與張凰芬一家登高的市民還有她曾經的鄰居劉福春。自從縉雲山登山步道建成後,每年元旦和春節,年過六旬的劉福春和老伴謝柳碧都要以登山的方式迎接新年,這成了雷打不動的“迎新儀式”。劉福春說:“登山能增強體質,和家人一起登高祈福,既可以傳承年俗,又可以陪親人鍛煉身體,何樂不為。”
  萬人游燈會 “年代秀”年味濃
  時間:正月初三 地點:四川自貢
  萬人游燈會 “年代秀”年味濃
  商報記者 周舒曼
  過新年看花燈,這是傳統的民間習俗。在四川自貢,一年一度的國際恐龍燈會如期舉行。
  正月初三(2月2日)晚8點,自貢彩燈公園,五彩斑斕的花燈將夜空照亮,男女老少都置身光的海洋。《群馬賀歲》、《八駿狂奔》等馬年主題燈組;《川劇臉譜》、《松鶴延年》等傳統文化彩燈;懷舊的年代回憶燈組……公園內100餘組燈景,配上喜慶的大紅燈籠,讓人流連忘返。
  51歲的田女士是重慶人,2月2日當天,她與5名好友驅車前往自貢觀賞萬燈齊放。“雖然是冬天,但燈會現場溫度好像飆到了1000C。”田女士說,和親朋一起沿路逛花燈、吃美食,感受到的不僅是民俗文化,也有濃濃的年味。
  “我最喜歡‘年代秀’燈組,讓人感覺很溫暖。”田女士說,以不同年代回憶為主題的燈組充滿溫情。老式收音機、溜鐵環、綠皮火車……兒時記憶中的事物變成美麗花燈浮現眼前,加上現場播放的經典老歌,許多70、80後在燈會上找到逝去的青春,也尋回了記憶中的年味。
  市民奔赴廣場
  打擂臺猜燈謎
  時間:正月初二
  地點:萬盛安全文化廣場
  市民奔赴廣場
  打擂臺猜燈謎
  商報記者 向青
  正月初二,午後,天空開始放晴。萬盛經開區安全文化廣場,萬盛經開區第二屆燈謎擂臺賽正在舉行。樹上掛著百餘條燈謎,紅紅的紙條隨風輕飄,顯得格外喜慶。廣場中間擺起了擂臺,工作人員現場念燈謎,數百市民奔赴廣場爭相猜謎底。
  65歲的周立樹是萬盛人,飯後,他和親友散步來到廣場,也加入猜謎隊伍中。“奇謀必能制東洋”、“太白才名因酒重”……掃過一條條燈謎,當他看到“直敘不用典”時,“平白無故”四個字在腦海中閃現。他自信地來到兌獎台回答。工作人員告訴他答案正確,並遞上一小袋洗衣粉作為獎勵。
  廣場中央,一大群人圍在展台邊參與猜燈謎擂臺賽。有時工作人員剛展示出燈謎,臺下便有人異口同聲道出答案。不過,燈謎現場,還有不少年輕人掏出智能手機,借用網絡輕鬆搜到了謎底。“大家都高興了,年味就有了,也更濃了。”24歲的霍絹說,不管燈謎是猜出來的或是搜出來的,開展燈謎活動重在大家參與時的歡樂氣氛。
  坐“拉拉渡”
  過年的必選項
  時間:正月初二
  地點:秀山洪安鎮
  坐“拉拉渡”
  過年的必選項
  商報記者 付勖
  正月初二,我與家人來到秀山縣洪安鎮與湖南省花垣縣交界的秀美‘邊城’,小鎮上人潮攢動,而平時作為了交通工具的“拉拉渡”成為一道風景。
  “特別想坐次‘拉拉渡’,體驗一下‘邊城’寧靜的生活。”游客楊小姐說,她來自重慶主城,這次是專門來體驗“邊城”的。
  當地船工師傅介紹,隨著人們對年味理解的變化,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春節自駕游來此,“拉拉渡”也成為過節的必游項目。據瞭解,今年“拉拉渡”每天最多接待游客達2000多人。
  2月1日,萬盛經開區安全文化廣場,市民在燈謎前思考答案。
  記者 向青 攝
  賞花燈
  春節賞花燈,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,唐代元宵“燈節”盛極一時,京都長安沿街搭起彩繪戲棚,掛上精製花燈,宮廷市井、大街小巷、酒肆茶坊,均“張燈結彩,火樹銀花”。有史料顯示,公元七一三年,長安製作的大型“燈山”高達七米,共有各種彩燈五萬多盞。
  猜燈謎
  猜燈謎,又叫“打燈謎”。元宵節,民間有“觀燈猜謎”的習俗。據記載,猜燈謎自南宋起開始流行。燈謎是我國獨有的富於民族風格的一種文學形式,生動活潑。  (原標題:找青蛙草討好彩頭 年俗50年未變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azknwnjx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